理发修脚全屋保洁,上门照料帮大忙
上午11点37分,西营前街养老服务驿站的保洁员王丽,到达张大爷和鲍阿姨家中。拍照打卡,上传系统后,她便开始此次的全屋保洁工作。
张大爷和鲍阿姨均已八十岁高龄,鲍阿姨因眼疾导致失明,自2022年起被纳入所在社区的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范畴。每月驿站会派人上门,为鲍阿姨提供一次理发和修脚服务,以及一次全屋保洁服务,这两次服务可以说帮了老人大忙。“儿子两三天来一回,给我们买买东西,日常我们做简单的饭菜就行了。”张大爷望向坐在椅子上的老伴,鲍阿姨的短发精神利索,修剪得很有层次。“我觉得驿站提供的服务符合我们要求,挺满意的。尤其盼望着小王来,聊聊天,可热闹了。”
王丽动作麻溜,打扫卫生有自己的逻辑。先清理最内侧的厨房,柜子、灶台、水池……一路擦拭过来,再打扫中间的客厅、床下、桌面,最后到卫生间,擦拭墙壁、马桶、地面。打扫卫生间隙,她还迅速地帮张大爷老两口做了顿午餐。“大爷家卫生维护得比较好,孩子也经常帮着收拾,干活儿不费劲。有的老人家里,子女去得不勤,每个月就指望我们去呢,不抓紧时间都打扫不完。”
王丽快人快语,还是个热心肠,她较为固定的上门老人有50多户。相处下来,其实早已不限于“保洁”这项单纯的业务。像是赶上饭点儿,她都会帮老人做顿饭,帮开药帮买菜,也是常有的事儿。下班遛弯儿,走到相熟的独居老人家附近,她还会不时进门看望,老人们都非常盼着她来。“服务老人不能耍什么心眼儿,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。”
西营前街驿站的运营方,是北京无忧智护家庭服务有限公司,他们同时还运营着艺苑西里驿站,承接共约240余位家庭床位老人。
负责家庭床位业务的工作人员高梦丽介绍,公司可从民政部门获得每位老人每月600元的补贴,相应需提供两次上门服务,每次不少于4小时。“民政其实是给了一个8小时的总要求,我们结合自身情况和老人需求设定服务项目,一次是理发修脚,另一次是全屋保洁。”
说是保洁,其实还包括了清洗空调、油烟机、擦玻璃等项目,老人均可使用每月两次的上门服务灵活替换。驿站签订了一批像王丽这样的劳务协议人员,每天傍晚对次日的上门服务进行排班。另外,每个季度还需对老人进行6次访视服务,是由高梦丽等驿站工作人员来完成的。
做服务也要有利润,至少不能太亏本
西营前街驿站的家庭养老床位服务,可以说是第三方机构承接政府项目的缩影。而在家庭床位不断探索设置的当下,有市民近日发帖反映,自己的老伴患阿尔茨海默病多年,因重度失能,被社区纳入“家庭养老床位”户。但附近养老驿站工作人员称,上门服务仅限于理发、修脚两项。
“老伴的脚用不着修,由于抵触生人,头发也只让我剪。”这位老人在帖中写道,向驿站人员说明情况后,他们表示,那就没办法了,不接受服务,驿站就拿不到政府的每月300元补贴。这位老人认为,“家庭养老床位”不能只担个虚名,其核心在于后续服务。
家床服务只有理发和修脚吗?老人反映的情况引起社会关注。记者注意到,在其发帖后不到两周,得到属地街道回复,称所对应的驿站其实可为签约老人提供个人助洁(含洗漱、剪发剃须、洗脚剪指甲等)、居家清洁(衣物洗涤、物品整理、空调油烟机清洗)、助行(陪同散步)、护理协助(协助指导翻身、褥疮预防)及康复护理(局部推拿按摩)等多项服务。
记者也联系到街道相应工作人员,对方介绍,经过与老人的沟通,了解到这位老人的家中雇了保姆,老伴又怕见生人,因此驿站的服务项目基本用不到。“其实驿站人员跟他介绍了,也拿着项目清单让他勾选,但他没有想选的服务,清单用完就拿走了,他又记不住那么多,就造成了误会。”工作人员称,目前是给老人换了一家养老驿站,他选了局部推拿按摩这项服务。“这家驿站有他们认识的工作人员,入户更能接受。”
老人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,不过一个现实状况是,由于所处区域、补贴经费,以及运营机构的不同,各养老驿站对签约家床老人所提供的免费服务和程度确实存在差别。例如王丽告诉记者,她从其他驿站保洁人员处获知,那处驿站不提供上门理发项目,家床老人如果需要,只能付费自行聘请理发师入户。
某养老驿站负责人林叶(化名)解释,一些服务项目,如果运营该驿站的机构没有专门人手,可能就不会提供,即便外包出去,也要考虑成本问题。他坦言,自己所在的驿站,有的家床老人想把一小时理发服务换成深度保洁,驿站就需要从别的渠道购买,一次是三小时。也就是老人要积攒三次理发服务,才能换取一次深度保洁。
另一养老驿站负责人陈琪(化名)表示,公司本身就开展家政业务,有自己的保洁团队,老人有什么需求,公司内部就能解决,不需要找别人,因此能换取的服务项目较多。“政府对家床老人的补贴资金是固定的,从外面请人成本肯定会高,运营机构为了能有利润,至少别亏本,可能就会在项目范围上有所取舍。”
丰富项目价格优惠,接受度仍待提高
林叶介绍,目前其负责的驿站,承担着八十余位签约家床老人的照料工作。按主管部门要求,每人每月至少应获得两次,合计两小时的免费上门服务。其中一次是生命体征监测、家属照护技能指导,另一次即以理发为主。
陈琪所在的驿站,则承接了三百余位家床老人的照料工作,主要提供的服务为访视、理发、擦浴。“访视的话主要是陪老人聊天,过程中我们都会随手帮老人收拾一下房间。如果不需要理发、擦浴,老人也可以换成按摩、保洁等服务。”
驿站为家床老人提供的项目,或许相对有限,若不限于免费项目,从西营前街驿站,到林叶、陈琪所在的驿站,记者看到服务列表中的项目还是非常丰富的。日间夜间入户照料、陪同外出就诊、爬楼机服务……对家床老人,价格还更为优惠。
在林叶印象中,驿站服务其实有过更为蓬勃的时候。早在2016年11月,其驿站所在的区曾试行失能老人居家服务补贴。将每月四百元补贴打至养老助残卡,月初到账,月底清零,要求只能购买服务类项目。“我们团队最多时有二十几人,忙得团团转。”
不过,逐渐有一些商家开始盯上失能补贴,暗中卖东西、抢客户。特殊时期驿站又面临营业暂停、无法提供上门服务的状态,北京市便放开了对失能补贴的使用限制。“这些钱可以在超市花了,我们的服务就更少了。以前有位老人,就指着我们不时帮忙去给洗脚修脚。补贴可以用于买东西后,他儿子就把卡拿走了。”
“老年人对自身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弱,即便西城、朝阳等城区内的部分老人退休金相对较高,依旧不舍得将钱花在自己身上。”北京城市学院学报去年刊发的一篇论文提及,根据走访调查,老人一般只愿接受健康指导等一些免费项目,或是助餐等低消费服务。家庭较为困难的老人或者是农村老人,更不愿意消费。
“所谓钱花在刀刃上,买吃的用的这些实体物品没问题,买服务就还是不太舍得,自己能凑合就凑合。”陈琪称,稍低龄的老人观念会有所转变,但他们的需求量又还不大,推广服务仍需要普及和时间。

